本站收录了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不仅插图高级,而且全部链接到卫星影像甚至高清街景,如同身临其境。
首夫托拉基斯基的卫星使用说明。 如果你也喜欢玩卫星,就请告诉你的朋友。咱们不是土豪也能嗨嗨皮皮环游世界!
元上都遗址(Site of Xanadu)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即有土木为主 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一个高度繁荣的草原都城的宏大气派,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是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
皇城平面近方形。东墙长1410米,西墙长1415米,北墙长1395米,南墙长1400米。占地面积约164公顷现存高度多在6—7米左右。宫城平面近方形。东墙长605米,西墙长605.5米,北墙长542.5米,南墙长542米。这座被史学家称誉为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相媲美的都城遗址,融合了蒙古文化、华夏文明,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文明阶段。元上都遗址附近也有这种壮观的大圆圈时针灌溉系统。
世界七大工程奇迹(The world's Seven Wonders)是指近代至现代七项最大型的工程,由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出。它们分别是巴拿马的巴拿马运河、荷兰的北海保护工程、美国的帝国大厦和金门大桥、加拿大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巴西的伊泰普大坝,以及英国及法国的英法海底隧道。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将“世界七大奇迹”与“世界七大工程奇迹”混淆,它们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古代的,而后者是现代的。
巴拿马运河(Panama Canal)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巴拿马运河由美国建成由巴拿马拥有和管理,属于水闸式运河。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水深13米~15米不等,河宽152米至304米。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船舶通过运河一般需要9个小时,可以通航76000吨级的轮船。
1914年8月15日,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极大地缩短了美国东西海岸间的航程,比绕合恩角缩短了14800公里。为了建造巴拿马运河,法国开始付出了3亿美元,美国追加了3亿7500万美元,共挖掘了1亿7700万方土方,用了450万方混凝土,最多时有4万工人同时施工。
泰姬陵(Taj Mahal)是一座巨大陵墓清真寺,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泰姬陵与阿格拉古堡隔河相望。泰姬陵整个陵园是一个长方形,长576米,宽293米,总面积为17万平方米。正中央是陵寝,在陵寝东西两侧各建有清真寺和答辩厅这两座式样相同的建筑。陵的四方各有一座尖塔,高达40米,内有50层阶梯,是专供穆斯林阿訇拾级登高而上的。
泰姬陵是沙·贾汉为纪念他第二任妻子穆塔兹·马哈尔修建的。1631年马哈尔死于他们的第十四个孩子出生之后,时年39岁。沙·贾汉极度伤心,据说一夜间白了头发。同年这座陵墓动工修建,当时的许多工匠都是来自欧洲。直到1653年这座陵墓才被建成。有传说,沙·贾汉曾想在河对岸修建一座和泰姬陵一样的黑色大理石的陵墓,但因他晚年遭儿子囚禁,所以这个愿望没能实现。沙·贾汗死后被合葬于泰姬陵内他的爱妃姬蔓·芭奴的身旁。印度门
特奥蒂瓦坎(Pre-Hispanic City of Teotihuacan)又名提奥提华坎(纳瓦特语:Teotihuacán)是一个曾经存在于墨西哥境内的古代印第安文明,大致上起始于西元前200年,并且在750年时灭亡。在印第安人纳瓦语中是“创造太阳和月亮神的地方”。它是拉丁美洲规模最大的城市遗址。这座城市在4到5世纪达到了全盛时期,而后在7世纪上半叶突然消亡。我们不知道它衰败的确切原因,但有人认为地下水位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水供应问题加速了城市衰退。
整个特奥蒂瓦坎遗迹的占地约83平方公里,多为古代居住民房与金字塔,根据预测,这座城市人口曾超过二十万人。死者大道是一条宽40米的笔直的大路,两公里多的长度内穿越了一系列清晰可见的长方形广场,两侧都有台阶相通。北端是月亮金字塔,中间最大的是太阳金字塔。南端矗立着一幢巨大的四边形的“城堡”建筑,一边长约400米,总面积近7公顷。四座平台(曾被西班牙误认为是要塞的城墙)围成的广场可毫不费事地容纳10万人。这里耸立着羽蛇魁扎尔科亚特尔金字塔。
巴格拉特大教堂及格拉特修道院(Bagrati Cathedral and Gelati Monastery)代表了中世纪格鲁吉亚建筑的繁盛,是格鲁吉亚历史文化的代表作和建筑史上的里程碑。随着城市的发展,巴格拉特大教堂及格拉特修道院现存建筑面临着危险,涉及这一遗产地的一项改建工程将会破坏其完整性,世界遗产大会强烈建议停止该工程。2009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列为濒危文化遗产。
巴格拉特大教堂(Bagrati Cathedral)是因袭了格鲁吉亚统一后第一代君主巴格拉特三世(Bagrat III)的英名,于10世纪末动工修建,并于11世纪初完工。部分建筑在1691年遭到土耳其人摧毁,但遗迹仍保存在库塔伊西市中心。由三个半圆形的宏大建筑组成。中央的大圆盖顶,由4根独立的高柱和相互重叠的拱门支撑,纵深近50米。
格拉特修道院(Gelati Monastery)的主建筑物于12世纪至17世纪期间兴建。这是一处保存良好的建筑群,镶嵌工艺精湛,壁画十分精美。大教堂和修道院代表了中世纪格鲁吉亚建筑的繁盛。很像亚美尼亚的修道院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