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收录了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不仅插图高级,而且全部链接到卫星影像甚至高清街景,如同身临其境。
首夫托拉基斯基的卫星使用说明。 如果你也喜欢玩卫星,就请告诉你的朋友。咱们不是土豪也能嗨嗨皮皮环游世界!
卡布斯拱北塔(Gonbad-e Qābus)是一座53米高的墓葬,公元1006年由卡布斯·伊本·沃斯米吉尔(Qābus Ibn Voshmgir)建造,靠近伊朗东北部戈尔甘河(Gorgan River)畔卓章(Jorjan)古城废墟,是中亚游牧民族和伊朗古代文明之间文化交流的见证。卡布斯拱北也是卓章古城唯一留存下来的记忆。卓章古城曾是艺术和科学中心,但14世纪、15世纪时在蒙古入侵中遭到摧毁。
拱北塔是伊斯兰建筑杰出的技术创新典范,并对伊朗、安纳托利亚(Anatolia)和中亚的宗教仪式建筑产生影响。该塔由未上釉的烧结砖砌成,其错综复杂的几何图形构成一个直径为15.5米到17米尖细圆锥体,塔顶亦是圆锥形砖块结构。卡布斯拱北塔代表着公元一千年交接时期,穆斯林世界在数学与科学上的发展成就。
勒那河柱状岩自然公园(Lena Pillars Nature Park)以其所拥有的壮观岩柱而著称,高度可达100米,他们是该地区的极端大陆性气候的产物,这里的年度温差可达近100摄氏度(冬天-60°C,夏季+40°C)。把这些柱状岩相互隔离开来的深邃陡峭的冲沟,是岩柱的连接部分受到霜冻粉碎的作用而形成的。
地表水的渗透则促进了低温过程(冻融作用),并造成岩柱之间冲沟的进一步扩大和石柱之间的隔离。河流的作用也是影响到石柱形成的重要因素。此外,该遗产还包含了大量寒武纪生物化石遗迹,其中有一些是这里独有的。
在这个公园境内有下震旦纪的4个地层,它们的年龄为5亿3千万年。5亿多年前,大气、降水、河水和风使地球坚硬的岩石变成了奇形怪状的结构。这个地质时期是地球史上的一个最主要的时期,正是在那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海生动物并且形成了现代型的生态系统。
瓦隆尼亚采矿遗迹群(Major Mining Sites of Wallonia)共有四处矿区遗址,分布在一条长170公里、宽3-15公里的地带上,自东向西横穿比利时。在比利时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下半叶开采煤矿的地点中,这几座矿区是现存最完好的。尽管瓦隆地区曾拥有数百座煤矿,其中的大部分现在已不再保有过去的基础设施,与此相反,瓦隆尼亚采矿遗迹中的4个矿区遗址却很好的保持了自身的完整性。
瓦隆尼亚采矿遗迹群包含四个矿区:格朗霍奴矿区(Le Grand Hornu)、布瓦杜吕克矿区(Site minier de Bois-du-Luc)、卡齐尔矿区(Cazier)和布雷尼矿区(Blegny Mine)。该遗址群见证早期工业革命的技术,记录了欧洲大陆工业革命之后采矿业的发展,在技术和社会层面上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20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瓦隆工业发展的重心转向其他产业,煤炭工业走向衰弱。本遗产包括的四座矿山已然不再生产,只是作为博物馆向参观者开放。
伊斯法罕位于伊朗中部,为伊朗第二大城市,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多次成为王朝的首都。伊斯法罕皇家广场(Naghsh-i Jahan Square)建于1616年,长500米,宽150米。广场四周拱廊环绕,每边拱廊各开一座雄伟的大门,分别是皇家清真寺大门,圣路得富拉清真寺大门,阿里加普宫大门和加萨里亚市场大门。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是全世界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第二大广场。1979年,伊斯法罕皇家广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广场中保存了从公元11世纪到公元19世纪的各式各样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伊斯法罕的聚礼清真寺
伊斯法罕的聚礼清真寺(Masjed-e Jāmé of Isfahan)又称礼拜五清真寺,是伊朗现存此类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也是其后整个中亚地区清真寺设计的原型。该清真寺建筑群占地20000多平方米,也是第一座在萨珊王宫的四庭院布局格式上按照伊斯兰宗教建筑需要调整建设的伊斯兰建筑。其双层带肋圆顶是建筑上的一个创新,为整个地区的建筑设计带来灵感。
聚礼清真寺由四座不同时代的宗教建筑,组成了伊朗最大、最富历史内涵的清真寺复合体。从东面入口进入庭院,西面建筑的伊万门有着萨法维风格的装饰,上面可以看到完美符合几何造型的马赛克图案;南面建筑的伊万门则有蒙古特色的马赛克花纹以及棱角分明的装饰线条;北面的伊万门则是典型的塞尔柱克风格,后面祈祷大厅内的石柱、穹顶和蜂窝状藻井均由泥砖建成,非常朴素。伊斯法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