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收录了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不仅插图高级,而且全部链接到卫星影像甚至高清街景,如同身临其境。
首夫托拉基斯基的卫星使用说明。 如果你也喜欢玩卫星,就请告诉你的朋友。咱们不是土豪也能嗨嗨皮皮环游世界!
卢布尔雅那的约热·普列赤涅克作品——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The works of Jože Plečnik in Ljubljana – Human Centred Urban Design),建筑师约热·普列赤涅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卢布尔雅那创作的作品展示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在奥匈帝国解体之后,卢布尔雅那从一个省级城市变为斯洛文尼亚人民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首都,这些设计在这一进程中改变了原有的城市身份。普列赤涅克以个人化的、极具人文精神的城市愿景服务于城市的转变,而其愿景的基础,是在满足20世纪新兴现代社会需求的同时与老城展开建筑对话。Trnovo Bridge
该遗产地由一系列公共空间(广场、公园Plecnik szale – Garden of All Saints、街道、长廊Green Promenade along Vegova Street、桥梁Promenade along the Embankments and Bridges of the Ljubljanica River)和公共机构(国家图书馆、教堂Church of St. Michael、市场、葬礼设施)组成,它们细腻地融入原有的城市、自然和文化环境,并参与塑造新的城市身份。这种高度情景化和人性化的城市规划方法,以及普列赤涅克独特的建筑语言,迥异于同时代的其它主流现代主义原则。该遗产地是一个在有限时间和现有城市的有限空间之内,利用相对有限资源,按照单一建筑师的愿景创造公共空间、建筑和绿地的特例。Church of St. Francis of Assisi
工程师埃拉蒂奥·迪埃斯特的作品:阿特兰蒂达教堂(The work of engineer Eladio Dieste: Church of Atlántida),阿特兰蒂达教堂及其钟楼和地下洗礼堂位于阿特兰蒂达市,距首都蒙得维的亚(西班牙语:Montevideo)45公里。这个现代主义教堂建筑群于1960年落成,受意大利早期基督教和中世纪宗教建筑的启发,代表了对裸露、强化砖块的新颖利用。
教堂整体为一个矩形布局的大厅,其独特之处在于波浪形墙壁支撑的波浪形边缘屋顶,由埃拉蒂奥·迪埃斯特(Eladio Diust,1917-2000)开发的一系列呈高斯曲线排列的加固砖建成。圆柱形的钟楼以镂空的裸露砖砌筑,矗立于教堂主立面的右侧,而地下洗礼堂则位于教堂前广场的左侧,可从呈三角棱柱形入口进入,照明依靠中央眼洞天窗。该教堂是20世纪下半叶拉丁美洲现代建筑在形式和空间方面卓越成就的典范,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了对社会平等的追求,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同时产生了卓越的美学效果。有趣的建筑
威尔士西北部的板岩景观(The Slate Landscape of Northwest Wales),展示了工业化的板岩采石和采矿给斯诺登山脉和谷地的传统乡村环境带来的转变。该遗产地从山顶延伸到海滨,为土地所有者和资本投资者开展大规模工业进程提供了机会,他们亦积极挑战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在工业革命(1780-1914年)期间,这些工业进程将农业景观重塑为板岩生产的工业中心。缩小卫星可以看到这里一大片地区都是
该系列遗产由6个部分组成,每个都包括采石场和矿山遗迹、与板岩工业加工有关的考古遗址、历史定居点(包括仍然活跃的和残存的)、历史花园和乡村大宅、港口和码头,以及铁路和公路系统,诠释了遗存的板岩工业景观的功能和社会联系。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该遗产地不仅在板岩出口贸易中具有重要国际意义,也在技术和熟练工人的流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在这一领域发挥了主导作用,并为世界其它地区的板岩采石场树立了榜样。该遗产地也是材料、技术和人类价值观互通的杰出范例。采石场好像梯田
博洛尼亚的拱廊(The Porticoes of Bologna),该遗产地由博洛尼亚市的12处拱廊及其周围建筑组成,它们的落成时间为12世纪至今,被视为该城总计62公里拱廊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这些拱廊有的以木材建造,有的以砖石砌就,还有的以钢筋混凝土浇筑,俯瞰着街道一侧或双侧的道路、广场、小径或人行道。腾布里克神父水道桥
该遗产地还包括不与其它建筑构成结构连续体的拱廊建筑,它们因此不属于带顶棚的步道的一部分。拱廊常以带顶人行道和黄金商业区的形式出现,因而广受欢迎。在20世纪,混凝土的使用使得传统的拱形拱廊被新的建筑可能性取代,一种新的拱廊建筑语言应运而生,巴尔卡街区即是例证。这些入选的拱廊代表着不同的类型、城市和社会功能以及时间阶段。拱廊被视为服务公众的私有财产,已成为博洛尼亚城市身份的一种要素和表现形式。题图是San Luca,始建于公元1723年,连接主城区与教堂的是世界上知名的长廊,由666个拱门所支撑,是朝圣之人的必经之路,从走廊步行三十分钟可到。
欧洲温泉疗养胜地(The Great Spa Towns of Europe),该跨境遗产地包括7个欧洲国家的11个城镇:巴登(奥地利)、斯帕(比利时)、弗朗齐谢克(捷克)、卡罗维发利(捷克)、玛丽安斯凯(捷克)、维希(法国)、巴特埃姆斯(德国)、巴登-巴登(德国)、巴特基辛根(德国)、蒙泰卡蒂尼泰尔梅(意大利)、巴斯(英国)。
这些城镇都以天然矿物质水源而发展起来,是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蓬勃的欧洲温泉疗养热潮的见证,这一热潮催生了一批大型国际化温泉度假村。温泉疗养馆、温泉大厅(专门用于理疗的房屋)、泵房、饮水厅、柱廊和地道等将天然矿泉水资源用于沐浴和饮用的温泉建筑群影响了温泉城镇的空间布局。其它相关设施还包括花园、集会厅、赌场、剧院、旅馆和别墅,以及特定的温泉配套基础设施。这些设施都融入市镇整体格局,造就一个个在如画的景观中精心管理的休闲和治疗环境。这些城镇体现了人类价值观与医学、科学和浴疗学发展的重要交流。题图是巴德埃姆斯(Bad Ems)